24小时服务热线架起沟通“连心桥”,多部门联动值班守护“生命线”,多维巡查机制精准破解管理“梗阻”……在解决群众就医“急难愁盼”的答卷上,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、贯穿全时的立体化民生服务网络,务实举措贯穿全域、覆盖全时,不仅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响应效率与质量,更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与典范。
永不掉线的“生命热线”:
深夜里的温暖援手
“您好,这里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,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?”午夜时分的热线中心,电话铃声此起彼伏。对于深陷焦虑与无助的患者和家属而言,话筒那端传来的专业应答,无疑是寒夜中最温暖的援手。
自去年九月开通以来,这条24小时“生命热线”已成为医患间最坚实的纽带。日均接听量持续攀升,峰值突破900通,累计服务已超13万人次。从深夜突发的紧急咨询,到诊疗流程的细致解答,再到真诚的感谢与建议,每一个声音都被专业的话务团队耐心倾听、迅速响应。
“打破时空限制,构建全天候沟通渠道是我们的初衷。”热线负责人王宁介绍。团队经过严格培训,确保精准解答、高效转办。更关键的是“首接负责制”的闭环管理,投诉建议从受理、转办、跟踪到反馈,环环相扣,确保“件件有着落,声声有回音”。
这条热线,更成为医院服务升级的“晴雨表”和“导航仪”。挂号流程待优化、检查排队需缩短、环境整洁度待提升……医院敢于直面这些“痛点”。于是,我们看到,科室亚专业更精细,门诊布局更科学,自助设备星罗棋布;三院区共享轮椅便捷取用,分时段预约精准分流,周末无差别门诊、夜间门诊贴心开放……一切变革,只为让患者就医之路更顺畅、更安心。
全时守护者:
当夜幕降临,他们依然在奔跑
凌晨3:20,急诊一科紧急呼叫:“重症医学一科满床!请求协调!”总值班人员闻令而动,迅速联动,患者旋即被安全转入重症医学二科—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,在寂静的深夜里高效完成。
这正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“全时守护”机制的缩影。由行政骨干、资深护士长、带班院长组成的精锐值班团队,分驻三院区,24小时严阵以待。他们不仅是突发事件的“应急中枢”,更是主动深入临床的“侦察兵”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医院的每一个角落、每一个时刻,让患者真切感受到“医院时刻在身边”的安全感。
晚上10:30,夜查房护士长杨兰走进神经内一科,看到夜班护士正在床旁为刚收住院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,连上心电监护。杨兰看了看护理站的住院患者信息显示屏,红色(一级护理患者)占一半以上,中央监护站上显示着满屏的心电监护波形图,她叮嘱护士:“科室还有监护仪备用吗?如果再收治新的患者就联系我,我来协调!今天重病人比较多,对高危因素的患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!”
行政值班,是夜间医院高效运转的“润滑剂”,协调急诊重症收治、保障后勤设备、处理纠纷会诊……事无巨细,确保医院在深夜也能平稳运行;护士长值班,是护理质量的“守夜人”,“夜查房”是她们的必修课,护理部主任刘英乔介绍,夜查房紧盯环境、危重患情、安全、服务态度等核心环节,并随时协调人力、处理疑难操作,确保护理安全无虞;带班院长统筹全局,快速决策,为医疗安全兜底。行政与护理“双值班”的无缝衔接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院、无死角的全时守护网,让管理服务更贴近临床脉搏,更温暖患者心田。
靶向攻坚:
用脚步丈量问题,以闭环破解难题
如何精准捕捉管理痛点,实现服务持续优化?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亮出“组合拳”:创新实施“季度深度查房+周末机动巡查”机制,辅以职能临床深度协作,直击问题核心。
季度大查房,书记、院长亲自挂帅,带领各职能科室深入重点一线。这不仅是全方位的“体检”,技术、耗材、满意度、安全等要素悉数评估;更是深入的“问诊”,现场倾听临床发展难题和迫切需求,实现监管与破题并举。
周末巡查,如灵活的“轻骑兵”,三个院区同步行动,由职能科室负责人带队,聚焦门诊、住院、医技等区域。巡查重点随季节、政策、患者反馈动态调整。当巡查组听到患者抱怨“路东停车场改造后停车难”的“烦心事”,问题立刻被摆上周一晨会,随后立即联动交管部门,增车道、设即停即走通道、优化出入口、倡导职工“让位”……一系列措施高效落地。更关键的是形成了“周一通报——限期整改——周五反馈”的严密闭环,确保问题从“发现”到“清零”全流程可控。
“管理微循环”的畅通至关重要,医院建立职能中层与临床科室常态化对接机制,定期走访、座谈交流,打破部门“墙”,促进信息流与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。职能科室下沉临床一线,为管理决策获取最鲜活的一手资料,推动职能与临床从“协作”走向“融合”,汇聚起全院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合力。
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。锚定“以人为本”,精进服务流程,淬炼服务品质,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以立体化服务体系为笔,饱蘸“以民为本”的初心浓墨,在改善民生、提升服务的答卷上奋力书写。从一条热线到全时守护,从精准巡查到深度协作,每一步都踏在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实处。